回不去的故乡——粽子
小时候,最盼望的便是每年的几个大节日,年、端午、中秋,这几个节日来临意味着有好吃的,甚至还有新衣服穿。
其中我最爱的节日就是端午了。离端午还有三五天的时候,爷爷会去溪边采很多笠叶和棕绳回家。采回来的笠叶泡在清凉的水里,棕绳被去掉中间硬硬的梗,两半打结,备好包粽子时用。
包粽子的糯米是自家种的,糯米要放水泡上几个小时。泡好后,奶奶用一个瓷勺将米舀进漏斗一样的笠叶里,然后用棕绳绑好,一个粽子就这么在奶奶手上成型了。
奶奶是包粽子的能手,经她包过的粽子,没有散开的,没有爆角的,一经煮熟,香飘十里。从我家门前路过的那些樵夫总会说,在山上砍柴,就已经闻到了粽子的香味。
奶奶从不吝惜与他人分享食物,每次樵夫们这么说的时候,奶奶就会提着几个粽子乐呵呵送到他们手上。
那时候的我,喜欢用粽子蘸着白糖吃,香糯的粽子在白糖的裹挟下,又多了份甜蜜。一口下去,香甜可口,味蕾顿时被打开了,再也停不下来。
爷爷奶奶不让我一次吃太多,说不好消化,对胃不好。于是,心里总想着如果能有那么一个机会,让我可以一次吃个饱,该多好啊。
没想到这个愿望在不久之后,真的实现了。有个亲戚大寿宴请,正巧在端午前后,于是每桌都有盘粽子。爷爷被人叫上了主席位,而忽略了我的存在。当我看到桌子上满满一盘粽子时,便毫不客气的吃了起来,直到把整盘都吃完。旁边的客人,看我那么喜欢吃粽子,还问我要不要。我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,继续点头。于是人家再拿来一盘,只是第二盘摆到我面前时,只吃下了两个。一共吃了12个粽子后的我终于满足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。
等到爷爷叫醒我回家时,我才知道,从此多了个外号──粽子娃娃。不过那次之后,再也没破过12个的记录。
进城后,笠叶和棕绳都是买的,米也是买的,奶奶为了让粽子口感更好,会在里面放蜜枣。可是感觉味道变了,而且放过蜜枣的粽子很难煮熟,即使煮得再久,围绕在蜜枣旁边的那些米还是夹生的。慢慢的也就对粽子失去了原有的热爱。
后来参加工作,到了广东,才知道,粽子里原来还可以放很多东西。广东人喜欢咸咸的粽子,喜欢在里面放花生、绿豆、红豆、火腿、腊肉之类的东西,而且个头特别大。即使那么喜爱粽子的我,一个人也没办法吃完一个大粽子。
遗憾的是,天生愚钝,没有学会包粽子,远在千里之外的我,每年到了端午,只能去超市的冰柜里,象征性的买几个冷冻的粽子过节。儿时,奶奶亲手包的粽子,只存在于回忆中了。
文章评论(1)
写的很不错